子午道是中国古代,特别是汉、唐两个朝代,自京城通往汉中、巴蜀及其他南方各地的一条重要通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子午道开通修建的时间问题上,现今仍有不同的观点。今子午道沿途各县修志,多从元始五年王莽开通子午道写起。但摩崖石刻《石门颂》上载:“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汉诋焉。”《高祖本纪》曰:“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1]有学者已确定从杜南入蚀中的道路即子午道,由此可见,早在秦代末年,子午道就已经开通,并且从刘邦“从者数万人”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汉初子午道就是比较宽展的大道了。刘邦“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2]既如此,《汉书•王莽传》所载王莽因女儿被封为皇后而开通子午道就只不过是对旧道加以疏通,重新且正式确立罢了。

    不过,子午道道路崎岖,沿线居民鲜少,利用率较低也是事实,再加上政治经济因素,子午道在历史上时通时阻也不足为奇。要详细整理子午道的通塞沿革,除了就其自身地理环境因素考虑外,还必须了解一下古籍中对子午道使用的史料记载情况。大略来说,子午道在两汉时期皆为关中至汉中的南北大道。之所以可以这样定论,一是史书明确记载刘邦入汉中和王莽通子午道;二是根据《后汉书》载: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六月,“先零种羌叛,断陇道,大为寇掠。”安帝永初二年(公元108年),“先零羌滇零称天子与北地,遂寇三辅,东犯赵、魏,南入益州,杀汉中太守董炳。”永初四年(公元110年)三月,先零羌寇入褒中,汉中太守郑廑战殁。”元初元年(公元114年)九月,“先零羌寇武都,汉中,绝陇道。”[3]由于严重的羌乱使褒斜道、陈仓道一度衰落,子午道取而代之成为当时汉中盆地北上关中的主要通道。在这一时期,子午道的修整与维护是极其频繁的。等到顺帝延光四年羌乱平息后,汉中太守杨孟文便力请修复褒斜道,于是“帝用是听,废子(午)由斯(褒斜)”[4]顺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十一月“诏益州刺史罢子午道,通褒斜路。”[5]于是子午道开始废置不用。

    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期间,战争频繁。而胜负的决定因素控制秦岭使子午道被推到了战略要塞的位置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史书载:曹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刘备大将孟达降魏,与刘封大战于饶风关。刘封败。”[6]曹魏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八月魏大司马曹真四路伐蜀,由长安从子午道南入,会霖雨诏回。”[6]曹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魏将钟会伐蜀汉,命魏兴(今安康)太守刘钦趋子午谷,诸军数道并行,至汉中。”[6]蜀汉名将魏延也曾提出“假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十日可到长安……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此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6]后来诸葛亮否决了魏延的大战略,最终没能平定中原。这正是表现子午道实际战略地位最典型的例子。从这里也能看出前朝虽废置子午道,但其战略地位决定了它绝不会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中。

    两晋南北朝时期,子午道上演的兵戈之事更多。“东晋永和十年(公元354年),桓温命司马勋出子午谷伐前秦,为苻坚所败。”[7]“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魏主遣将拓拔幹出子午谷,占直城、魏宁、安康。”[8]“西魏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年),西魏大将王雄出子午谷与梁军作战,取东梁州。”[9]

到了隋唐,子午道因荔枝而声名大振。杜甫《子午谷》诗云:“忆昔南州使,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中,至今耆旧悲。”杜牧写的《过华清宫》更是脍炙人口,“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清代洋县著名学者童颜舒《子午谷•药木关》也云:“武侯不肯行军处,唐主翻教贡枝来。今日坦途千里望,谁知犹是玉环开。”这些诗句都清楚地记载了唐天宝年间经子午道给唐玄宗爱妃杨玉环献荔枝的事情。同时,隋唐以后,改用科举制进行官吏选拔,人员由此得以在全国上下大范围频繁流动。因此,作为荔枝道的一部分,子午道迎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其军事功能也逐渐转变为运送功能。

    宋代以后,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子午道失去官驿大道的地位。《宋史•文同传》记载:宋神宗熙宁年间,洋州文同州知建议加强子午、骆谷二道的管理,可见在宋代子午道已经成为民间通道。元明时期,子午道完全废弃,但部分道路仍可通行。

及至清朝,子午道才又成为通行大道。《长安县志》载:“以谷南隶宁陕厅。设抚民同知,而移县丞驻次(指子午关),亦设险之至意也。”“达宁陕,抵城固、西乡,通四川,设驿三站。”《宁陕县志》载:“道光六年(公元1867年),参将张正雄修建东江口三孔石桥,沟通子午道交通。”这些记载充分说明在清代子午道曾得到修整使用。

    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子午道也逐渐走向衰落。到新中国建立后,210国道西(安)万(源)公路修建北段基本重合子午道,此条千年古道才真正以新的面貌发挥作用,为南来北往的商旅行人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

    子午道作为秦岭中重要的南北通途之一,历尽千年沧桑,几经兴衰变迁,不愧被称为“雄关漫道”。虽然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的发展促使西汉高速公路的开通使用,使曾经被称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入蜀之行变的快捷。历史上的子午道已经湮没于历史长河中,但我认为它并没有消失,1959年修建的西万公路与其有相当部分重合,这也算是子午道以另一种形式发挥着它的作用。我想,不论现代交通如何快速发展,居住在秦岭山脚下的人们还是需要它的!各地赶来领略秦岭风光的游客们还是需要它的!被称为“秦岭之心”的绿都宁陕也是需要它的!我也诚挚的期待,子午道能以新的活力重新兴盛。

 

参考书目

    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3672282

    2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3261

    3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