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融媒讯(记者 党永霖 王飞)“平时在上下班途中,经常可以看到河道里有朱鹮,我觉得这个画面非常和谐,生活在这里我也是非常有幸福感的。”宁陕县城居民徐欢说。

开展朱鹮保护40年来,朱鹮种群数量呈现倒金字塔增长,朱鹮受危等级由极危降为濒危,稳步增长态势基本形成。在数量持续增长的同时,朱鹮栖息地也在不断扩展。近年来宁陕县不断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持续向好的自然环境,吸引来了朱鹮在这里安家落户,同时也成为了朱鹮野化放飞的重要基地。

位于秦岭深处的宁陕县因其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成为朱鹮野化放飞试验的重要基地。多年来,守护生态,为朱鹮创造良好的野外繁育环境,在宁陕逐步成为一种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野外常见的翩翩而飞的朱鹮,在构成和谐自然美景的同时,也成为宁陕的一张生态“名片”,向外界展示出宁陕良好的生态魅力。

随着宁陕县朱鹮数量的逐步增加,所需的食物量也越来越多。因此,宁陕县大力推行有机水稻种植、改善县域内河流水质等一系列措施,在确保县域内朱鹮种群健康繁衍的同时,让宁陕的生态环境不断向好。

“我们现在积极的在做一些宣传,让当地的村民能够认识到,朱鹮会给他们带来的经济效益,以此来引导他们自觉自发的去保护朱鹮。”据宁陕县朱鹮野化放飞基地站长李夏介绍,目前宁陕县寨沟村的村民种植的有机水稻,全程采用纯人工的耕作方式,在给了野生朱鹮一个更加安全、更加丰富的觅食环境的同时,因为朱鹮的逐渐增加,也吸引到了大批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给当地的居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生态因朱鹮而美,群众因生态而富。在宁陕,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的生动实践,在朱鹮带来的生态经济之路上得到了很好印证。同时,从最初的被动保护朱鹮需要,到如今打造“朱鹮稻米”品牌,进而延伸“朱鹮”这一生态经济品牌效应,宁陕以实现人与朱鹮双赢的实践,进一步展示出生态文明“两山”理论的蓬勃生机。随着这条生态文明之路的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在宁陕徐徐展开,生态经济之路将越走越宽广。

宁陕县城关镇寨沟村村民庞益华高兴地说:“为了保护朱鹮 我们现在全是纯人工种植,所以我们务工的机会也多。现在朱鹮越来越多,来看朱鹮的人也多,我们自己的土特产价钱也跟着上去了,收入也上去了。”

宁陕县绿宝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十分看好这种和谐共生、相互促进的生态发展模式。在“朱鹮稻米”的品牌加持下,以稻米为主的各类产品销量、价格逐年攀升,农户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有的在厂区务工,有的继续种植,合作社再订单回收,加上包装后,产品畅销全国。

“表面上看我们保护了朱鹮,实质上朱鹮给了我们更多的回报,全程无公害种植,虽然产量有所影响,但我们的生态价值提高了,而且也朱鹮得到了保护,产品价值也跟着提高了。”宁陕县绿宝生态农业合作社副理事左弟兵说。

 为更好的守护好秦岭的青山绿水,当好秦岭生态卫士,近年来宁陕县建设并投入使用3个森林公安派出所、4个森林资源管护站、11个农林综合服务站,聘请800余名生态护林员、300名天保护林员、300名半专业化森林消防队员,常态化开展巡逻监测,及时发现、制止、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建成了县、镇、村三级管护网络,建立了森林资源网格化监管平台,将全县森林划分为1100个网格,每个网格各落实1名生态或天保护林员负责森林资源管护,网格员、管理员可通过手机或电脑实时上传、查看有关信息,实现了全县森林资源监测大格局、全时段、全覆盖。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森林资源进一步得到了有效保护。

“在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的同时,我们也加大了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对各类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县域内的野生动植物数量呈现出了恢复性增长的态势。”宁陕县林业局局长卢益建介绍说:“截止目前,仅朱鹮来说,野外可以观测到的朱鹮,从当初放飞的26只,现在已经增加到了300只左右;同时我们全县的森林覆盖率也增加到了92.8%。”

一直以来,宁陕县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为朱鹮的繁衍生息创造了良好环境,2008年,有两对朱鹮组建了“家庭”,繁育4只朱鹮,出飞3只,成为全球首例异地野化放飞的子一代朱鹮,2010年又成功繁育3只子二代朱鹮。14年来,宁陕县的朱鹮种群不断壮大,扩展到周边市县,这也充分体现了宁陕乃至整个安康生态环境不断向好发展的良好局面。

宁陕县朱鹮野化放飞基地站长李夏告诉我们:“现在宁陕野生朱鹮种群数量已经300只左右,而且分布范围也越来越大,扩展到周边的石泉、汉阴、佛坪、洋县,最北到镇安,以燎原之势,让更多的野生朱鹮种群逐渐壮大,使它们最终能够恢复成一个大的朱鹮种群。”

近年来宁陕县坚持生态立县的原则,朱鹮只是宁陕县群众和自然和谐相处中的一个重要缩影,宁陕县还同时发展了林下中药材种植、林下魔芋种植等一大批种养殖产业,在保护了自然环境的同时,让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