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宁陕县广货街镇北沟村猴子坪安置点二期工程的施工现场,记者看到,虽然已经是下午6点多了,但一眼望去,施工场地上仍然是热火朝天,工人们正在加紧施工。
北沟村第一书记李清泉介绍,猴子坪安置点二期工程投资974.5万元,能有效解决北沟村54户159人的安全住房问题。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宁陕县共建设集中安置点49个,累计搬迁4800户14624人,占十年计划搬迁量的60.5%。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共建设集中安置点32个,搬迁4203户12440人。
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总目标,宁陕县认真落实精准搬迁、精细管理、精准施策“三精”工作要求,突出重点,精准发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稳步推进。
精准实施,让村民“搬得出”
“我们真没想到能住上环境这么好,交通这么便利的小区,和城里的没啥区别。”提起搬迁,80后小伙杨保满脸露出开心的笑容。
据杨保介绍,他是该镇宁陕县江口回族镇新铺村的村民,旧房子都建在山上,以前条件很艰苦,平时下一趟山要花费两个多小时,要遇到下雨,根本下不来。现在小区就建在210国道边,出门特别方便。尤其是搬进的小区有幼儿园,旁边还有小学、中学,最头疼的孩子上学问题都能解决,心里的石头就落地了。现在的新房是105平方米三室的,全家人足够住了。
位于秦岭腹地的宁陕,总面积3687平方公里,“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典型的山区县,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地质灾害易发多发。
针对宁陕实际情况,该县在实施移民搬迁过程中,围绕安居和脱贫双重目标,认真总结往年移民安置社区的经验做法,围绕“一城(县城)、二线(西汉高速、西万公路)、五镇(城关、筒车湾、梅子、江口、广货街镇)、六个重点搬迁区域(贫困村所在区、自然灾害易发区、地方病多发区、工业农业园区、旅游风景开发区、重点项目建设区)”的布局,积极在县城周边、西汉西万公路、重点集镇谋划一批高标准示范项目,引领全县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向三为主(以进城入镇安置为主,以集中安置为主、以兜底住房保障为主)方向迈进,促进移民(脱贫)搬迁安置工作的总体均衡。宁陕严格把关,对搬迁对象牢牢锁定为全国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系统中的贫困户,通过村、镇、县三级政策宣传、调查摸底、公示审核、纳入系统等关键环节工作,严格审核,逐户签订“三项协议”,建立到户台账,完善搬迁档案资料。
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宁陕县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五级书记”抓搬迁的工作机制。由县委书记、县长、分管县长、国土局长、搬迁办主任负责,对全县所有搬迁安置点进行包抓,坚持每月至少到点一次,现场督查进度、解决问题。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每季度听取一次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汇报,专题研究下一阶段工作重点。在工作安排上坚持统筹谋划、通盘考虑,主抓易地扶贫搬迁,同步推进生态、避灾及其他搬迁,狠抓搬迁住房建设,扎实推进后续就业增收、管理服务和民风改善等工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在降低建设成本的同时,有效避免贫困人口扎堆,实现了改善群众生存条件、壮大主导产业、推进城镇化的多赢目标。
同时,各镇和相关部门落实专人负责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形成了逐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将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目标进行细化、量化,作为各镇、县直相关部门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和主要领导干部个人选拔任用、评优树模的重要依据,严格督查考核,实行重奖重罚。
帮扶跟进,让村民“稳得住”
要让群众搬得出到稳得住,关键要让群众生活有依靠。
33岁的周秀军是宁陕县梅子镇安坪村人,去年搬迁到梅子镇移民安置小区。过去,一家六口人主要靠他外出打工来养活,今年春节,在村干部的动员和劝说下,周秀军决定留在村里,自己创业当老板。他把原来的老房子改造成了仓库,放粮食和饲料,在老房子周围弄了三个简易的猪圈、羊圈和养鸡场。
“养的第一批鸡不多,养了300多只,平均一只5斤差不多,一只鸡的话也就赚个20块钱。”周秀军对记者说,如今,今年的第一批乌鸡已经全部卖出,净赚了6000块钱,年底之前,第二批乌鸡也能成熟上市。而在梅子镇,政府制定了详细的脱贫帮扶政策,一个党员带动两户贫困户,帮助贫困户找赚钱门路。
为了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宁陕制定了《宁陕县产业帮扶规划》等相关帮扶增收方案,增强搬迁群众就业创业能力。制定了《宁陕县产业脱贫扶持奖励办法(试行)》《宁陕县移民搬迁安置社区产业发展及搬迁户增收致富实施方案》并率先在四亩地镇成立试点,将合作设与贫困搬迁户合作,综合运用“八个一批”脱贫举措(产业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劳务输出脱贫一批、教育脱贫一批、健康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旅游脱贫一批、兜底保障一批),确保每户都有1至2项增收措施。
同时,按照“建房不举债”的刚性要求,宁陕县制定了移民搬迁安置房成本价格控制指导意见,通过划拨土地、前期费用政府统筹、限价设计、评审听证以及落实搬迁安置税费优惠政策等措施,有效降低建房成本,将建房成本控制在1500元每平方米,做到了群众建房不举债、不返贫。
该县还出台了《宁陕县移民(脱贫)搬迁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对中央预算内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并在县农发行开设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专户,用于归集和核算易地扶贫搬迁借款,做到了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专人管理、专账核算、封闭运行。
此外,在搬迁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制度,健全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选聘社区楼长,促使贫困户在新居住地革除陋习、移风易俗。围绕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努力打造精品社区和智慧社区,实现一站式服务。实行“一院两制”,对五保户除农村敬老院集中供养以外仍需要解决住房的,通过“交钥匙”工程统一建设搬迁安置房,供其无偿居住。
发展产业,让村民“能致富”
今年24岁的叶科明是宁陕县皇冠镇兴隆村人,2016年,他和父母从大山深处搬了下来,住进了兴隆村移民安置小区。在镇村干部的帮扶下,他决定发展养蜂来赚钱,而且还把蜂蜜的销售信息发在了农产品集散网上。一年多下来,他家的蜜蜂养殖搞得有声有色,就连紫阳、汉滨的人都来他这里买蜜蜂。“今年卖了110箱,总共收入是8万块钱。”叶科明笑着说到。
而在兴隆村,除了发展养蜂产业,村委会还联系了安康市一家生态猪养殖企业,由这家企业出面,和村里的34户贫困户一起成立了一个养猪合作社,而这其中一半以上都是从山上搬下来的移民群众。
企业提供猪苗和养殖技术,贫困户则通过土地或资金入股,年底分红。那么,贫困户入股的资金又从哪来呢?原来,按照县里的脱贫政策,每个贫困户可以从宁陕县农商银行申请5万元脱贫贷款,免抵押免担保,可享受3年政府贴息。而一些贫困户不仅可以拿到年底分红,还可以在猪场上班,额外领取工资。
由于采用放养方式,猪苗是家猪和野猪杂交所得,品质很高,因此价格是普通家猪的两到三倍,而且市场行情非常好。按照目前的市场情况,今年年底每个贫困户能分红7500元左右。而针对贫困户缺项目、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缺市场等实际,兴隆村村委会想了很多办法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据皇冠镇兴隆村村委会主任易家云介绍,村上通过养猪、养羊、养牛、养蜂、猪苓栽培5个专业合作社,让194户村民家家都有收入。
为让群众住的下来,然后能致富,宁陕县在安置点布局和搬迁群众增收上注重与旅游产业融合,通过有组织的培训引导部分贫困户从事餐饮接待、交通运输和旅游服务,发动剩余贫困户种植蔬菜林果、养殖土鸡黑山猪、开发旅游商品,变农业资源为旅游资源,变农副产品为旅游商品,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还积极与山东、等发达省份对接,建立域外劳务输出基地,与山东胶州建立长期稳定劳务帮扶输出机制。
同时,该县还推行“政府+金融机构+龙头企业+贫困户”产业脱贫模式,一方面县财政归集产业发展基金,出台政策明确规定,直接帮扶带动贫困户脱贫的园区合作社给以资金扶持,促使龙头企业、农业园区主动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另一方面,引导贫困户运用宁陕县贴息贷款进行产业发展、企业增效、群众增收。
原文链接:http://sjk.akxw.cn/akrb/html/2017-12/05/content_276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