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来庆琳 刘渊 通讯员 邹一铭

在“秦岭四宝”中,有一种鸟,被全世界关注,它是朱鹮。

在秦岭深处,有一个人,17年始终坚守,并立志:此生愿为守鹮人。他是陕西省宁陕朱鹮野化放飞基地管理站(以下简称管理站)站长李夏。

朱鹮,世界最濒危的珍稀鸟类之一,素有“鸟中大熊猫”之称。1981年5月,在秦岭深处的汉中洋县姚家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刘荫增发现了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4只成鸟、3只幼鸟。

时间来到2023年11月2日,陕西省林业局发布最新调查数据,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的种群数量成功突破万只大关。

对这样的保护成果,李夏有种喜极而泣的感动。

2007年3月,经国家林业局(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陕西省在宁陕县启动实施朱鹮野化放飞试验和再引入工程。

当年3月8日,25岁的李夏和26只人工饲养的朱鹮一起来到管理站,就此与朱鹮结下了不解之缘。

此后,他和几个同事24小时轮班,昼夜监控朱鹮,一旦朱鹮碰撞、挂网,或遇到猫头鹰、水獭惊扰,都要及时进行干预和救治。

2007年5月31日,李夏精心照料的26只朱鹮首次异地野化放飞。“朱鹮能否在大自然中健康成长?”看着天空中飞翔的朱鹮,他感受到肩上的担子更加沉重。

每天清晨,他就骑上摩托车,背着20多公斤重的望远镜、三脚架和无线电跟踪设备,沿着田埂寻找朱鹮,观察、记录其生存状态。

首次野化放飞的朱鹮没有找到合适夜宿的地方,“误入”村民家的鸡舍,他就第一时间上门宣传,避免朱鹮受到惊吓和围观……

“朱鹮繁殖期间,无论刮风下雨,李夏每天都坚持去野外观察、投食。他的眼睛简直长在了望远镜上!”管理站内勤人员曹海信感慨。

“宁陕的每一只朱鹮,我都观察过,都费尽心思寻找过,我见证了它们的成长过程。”李夏自豪地说。17年间,他每年都要骑行近3万公里,累计骑坏2辆摩托车,用坏3个望远镜。

2008年春季, 编号375、082的一对朱鹮生下两只朱鹮宝宝,成为全球首例异地野化放飞的子一代朱鹮。

“朱鹮美丽、温柔、内敛、坚韧,对配偶、家庭、子女极其负责。在朱鹮身上,让我感受到了无穷的力量,它们为我指明了奋斗的方向!”李夏说,尽管管理站人员换了好几批,但他立志“此生愿为守鹮人”。

由于始终保持一夫一妻制,朱鹮被称为“爱情鸟”,而朱鹮也是李夏爱情的“见证人”。

谈起当初一边观鸟一边恋爱,妻子李敏说:“我们开始交往后,我经常去野外找他,因为怕干扰到朱鹮,我们俩就用眼神交流。”

朱鹮成了他们的月下老。

2010年4月17日,是李夏结婚的日子。婚礼当天,他仍然放心不下即将破壳的两只朱鹮宝宝,专门抽时间跑去巢树下观察。当看到巢里那对探头而出的朱鹮宝宝,他顿时热泪盈眶。

自此,李夏不再孤单。

“与朱鹮相伴的这些年,我感到很幸运。如果没有遇到朱鹮,我不知道自己会是什么样子。”李夏感慨,“虽然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树林里一蹲就是大半天,但是朱鹮常常带给我惊喜。”

观察中,李夏发现朱鹮的野外生存能力、繁殖能力突破了他们固有的认知。在大自然的广阔天地中,朱鹮的野性和原始基因所赋予的能力都被激活。

……

经过多年的努力,李夏已成为朱鹮研究领域的专家,对宁陕朱鹮自引入种群的繁殖生态学、扩散、死亡、伤病救治等开展了广泛研究,发表国家级和国际性论文10余篇,极大地推动了朱鹮在省内外再引入放飞工作的进程。

然而,在取得丰硕研究成果的同时,他也有遗憾和忧虑。

“我最无助和伤心的是看到天敌捕食朱鹮幼鸟。”李夏说。

“一般来讲,对朱鹮幼鸟威胁最大的是蛇,从在巢穴安装铁片伞到给巢树包塑料薄膜,再到用特制药粉掩盖朱鹮气味,有效阻断了蛇对朱鹮宝宝的定位。我现在的保护方向已经由保护朱鹮个体转向保护朱鹮生存环境。”他说。

而猛禽则可能对成年朱鹮构成危险。

每当发现猛禽即将靠近朱鹮时,巡山的李夏迅速脱掉上衣挥动,以驱赶猛禽。当被问起是否担心自身危险时,李夏却说:“朱鹮是我家人。”

保护朱鹮,仅靠管理站的力量,还远远不够。

朱鹮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处理好与政府政策、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起初,李夏苦口婆心向村民们宣传:不能驱赶朱鹮,稻田不能打农药、不能施化肥。

野化放飞朱鹮一度让农民“遭了殃”。宁陕县城关镇寨沟村村民乔卫斌说:“一开始,朱鹮去稻田里觅食、抓泥鳅,把稻子都踏倒了,导致产量减少了三成。”

可村民的损失怎么办?

为了补偿村民的损失,宁陕县大力推进生态治理、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等工作,为每亩受损稻田发放300元补偿金。

2011年,管理站通过中日合作“人与朱鹮和谐共存”环境建设项目,为村民修建灌溉水渠3000余米,对稻田的有机种植和稻米的打包销售统一指导,并扶持和发展猪苓、板栗等100余亩。

宁陕县又筹措200万元,把水泥路修到每家每户,并指导村民们发展生态旅游。如今,宁陕县已经成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李夏欣喜地看到,“吉祥鸟”朱鹮给地处秦岭深处的小城宁陕带来了吉祥。品味大自然的宁静,体会与朱鹮共处的愉悦,游客们把这里当成了度假理想之地。

“最初,我总会被村民围着要补偿。但在县上大力宣传朱鹮保护后,村民们通过种植有机水稻、发展朱鹮主题乡村旅游,渐渐富了起来。现在,他们还是会围着我,不过是让我给他们讲如何保护朱鹮。”李夏说。

目前,宁陕县的朱鹮种群数量已达450多只,全县累计野化放飞朱鹮 56只,历史分布区的野生朱鹮种群正在加速恢复。

朱鹮的分布范围还扩大到了石泉、汉阴、汉滨等县(区)。李夏联系了当地的林业部门和相关镇、村做宣传,救治受伤的朱鹮,每年春秋两季前去开展调查。

2022年10月,李夏为救助编号87A的朱鹮,从4米高的河堤上摔落,左侧股骨和左侧髌骨粉碎性骨折。直到现在他还没有彻底恢复,走路一瘸一拐,但他已经开始寻觅朱鹮的踪迹。

“最近正是越冬期,下午到傍晚,朱鹮会聚集在一起。我要用望远镜观察它们的数量、配对关系。对于成年的朱鹮,重点观察它们是否在‘谈恋爱’,喜欢在什么树上落巢。这样到了3至6月的繁殖期,就方便找到鸟巢。”2024年1月28日,李夏如往常一样仔细观察着朱鹮,不时在本子上记下关于朱鹮的点点滴滴。

在他的宣传带动下,朱鹮已成为宁陕县群众的“宠儿”,至今无一只朱鹮被人为猎杀。

李夏只要看到翱翔于天空的朱鹮,就像看到自家孩子一样。

7岁的小儿子偶尔会跟着李夏在山野里巡护:“爸爸,我也要和你一样,做一位秦岭生态的守护人。”儿子的理想让李夏笑得更加灿烂 。

来源:安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