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7年5月31日,在秦岭深处的陕西省宁陕县城关镇寨沟村,中国首次正式对人工繁育的26只朱鹮进行了野化后异地放飞。15年来,宁陕县野生朱鹮种群不断发展壮大,同时,宁陕也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宁陕县融媒体中心推出“吉祥朱鹮 美丽宁陕——世界首例朱鹮异地野化放飞十五年”系列报道。今天,推出系列报道之二——《在那遥远的小山村》。

 

15年前,被誉为东方“红宝石”的朱鹮从陕西洋县“移民”到有绿都之称的宁陕县,26只人工繁育的朱鹮飞向蓝天,快乐地繁衍生息在这个小山村……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
 

“你看,那里有两只朱鹮在觅食,”4月21日,顺着宁陕县城关镇寨沟村党支部书记张善红指引方向望去,两只朱鹮正在莲藕田里觅食,不远处几名群众正在田里忙着劳作,两者互不打扰,一幅人与朱鹮和谐相处的景象。

现在,在宁陕县城关镇寨沟村,经常能看到朱鹮时而在田埂上栖息,时而在稻田里捉泥鳅,时而翱翔在青山绿水之间,已经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村里来了朱鹮
  

“羽毛白里透红,长着长长的红喙,”想起初次见到朱鹮的样子,寨沟村村民邓成举至今记忆犹新,当时不知道这只“怪鸟”是国宝。

寨沟村全景

寨沟村位于宁陕县城关镇北9公里处,全村4个村民小组391户1106人,四面环山,水田集中连片,森林茂密。由于该村环境幽静,湿地较多,人为干扰小,与朱鹮栖息生态环境比较接近,在经过省市专家的多次论证后,被确定为朱鹮野化放飞基地。

2007年5月31日,世界首例朱鹮野化放飞在这里举行,寨沟也成为了朱鹮的 “新家”。当时,还是村上文书的邓成举也参加了放飞工作,他说:“当时,我心里还是有些抵触,保护个鸟对我们有啥好处?”

以农林为主导产业的宁陕县,大部分农民靠耕种为生,而朱鹮对栖息地的环境质量要求很高,必须严格禁止农民向稻田喷洒农药化肥,这就导致朱鹮保护与村民生产生活之间发生了矛盾。

在寨沟村,3只朱鹮在田埂上休息。杨宁摄

“朱鹮主要以稻田中的泥鳅和昆虫为食,为了保护这些国宝食物链的安全健康,县上就要求我们在种植水稻时,不能用农药和化肥,以确保朱鹮的健康生存。”寨沟村原村党支部书记乔卫斌告诉记者。由于不能用农药和化肥,水稻产量受到了影响,每亩下降了30%。

“村上群众有抵触、有意见,为了不让朱鹮在自己的稻田觅食,有些村民就在稻田里挂上红布,”邓成举说,主要是朱鹮在稻田觅食,容易踩坏刚刚插上的秧苗。

“朱鹮放飞的头几年,当时来村委会“找麻烦”村民可不少。” 乔为斌说。

宁陕县城关镇寨沟村梯田(无人机照片)。杨宁摄

随后,朱鹮管理站也积极争取,为寨沟村修复灌溉水渠,引导村民进行有机农产品和林下经济作物的种植,乔为斌介绍说,“因为朱鹮,游客来的也多了,带动了村民鸡蛋、腊肉等农副产品的销售,让村民在朱鹮保护中受益,大家保护朱鹮的积极性也慢慢提高了”。

“现在,大家都知道朱鹮是国宝,要保护,”寨沟村党支部书记张善红说,去年冬天,村民乔为艳发现有只朱鹮卧在路边,发现是翅膀伤了,马上给朱鹮管理站打电话,朱鹮管理站很快来人把朱鹮带回进行救治。

   
村里面貌变了
  

如今,漫步寨沟村,村道宽敞洁净,民居白墙黑瓦,简约大方,一派田园风光。

“我们村上这几年是大变样了,楼房都多了起来,”说起村上的变化,寨沟村党支部书记张善红一脸的高兴。

据张善红介绍,朱鹮没有来村上前,村上只有一条通村路,路窄不通车,还是土路,村里只有两三家楼房。

朱鹮在田埂上嬉戏  杨宁摄

一切的变化都从朱鹮来了以后开始,首先是交通条件得到了改善,宁陕县多方筹措资金近200万元,加快了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一条从村口到朱鹮管理站的水泥路连通了每家每户。不仅如此,为了村上旅游发展,村上还修了第二条水泥路,两条路之间实现了连通。村民们高兴地说,村里通了“二环”。

随着水泥路的建成通车,村民的居住条件也改善了,“以前路不通,车进不来,村民想修房子材料进不来,”张善红说,水泥路修起后,村民们纷纷盖起楼房来,“现在大部分农户都是楼房,有的村民还准备发展农家乐。”

在基础设施改善的同时,寨沟村积极改善环境,“村上有护河员、保洁员、护林员,每天对河道、环境卫生进行清理,巡护山林,”张善红说,现在村上的环境也变好了,周围的山越来越绿了,“吸引了西安的游客过来玩,都在拍照留影,觉得很美。”

 “县林业局还准备给村上道路两旁进行绿化,还要装上路灯,这些都是因为朱鹮,”乔为斌高兴地说,这些年村民与朱鹮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好了,村民赵友全以前因为朱鹮把秧苗踩坏了,对此非常抵触,经常到村委会去要求给补偿。后来,经过县镇村的不断宣传,也慢慢意识到保护朱鹮的重要性。现在,赵友全动员儿子赵玉林参与到朱鹮保护中来,经常跟着管理站工作人员外出开展朱鹮的野外巡护,由于与朱鹮近距离接触的多了,赵玉林也逐渐喜欢上了朱鹮,“    不仅自己保护,还积极给其他群众宣传保护朱鹮,”


村民龙华平,家里唯一的柴山林的松树上,“住进”了一对朱鹮“安了家”,为了让朱鹮安心繁衍,村干部就告诉他,让他不要在柴山砍柴了,会打扰到朱鹮的繁殖,龙华平积极配合,找到自己的哥哥商量,在他哥哥家的柴山林里砍柴。

“过去每天早上听鸡叫,现在是听朱鹮叫,去拍照,发个朋友圈,已经成了村民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张善红说,随着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一些野生动物都纷纷“回来了”,“去年冬天,村口的河里还出现了鸳鸯、苍鹭。”

    
家门口能挣钱
 

“准备把这些田收拾出来,种上莲藕,”4月21日,宁陕县绿宝生态农业合作社理事长黄兴建告诉记者。

2013年,正是看到寨沟良好的生态环境,黄兴建成立了宁陕县绿色生态农业合作专业合作社,在寨沟村从事有机大米的种植。合作社跟村上合作,由合作社将村民的土地进行流转,合作社免费向群众提供种植和技术指导,群众进行耕种,然后合作社与村民签订收购合同,对村民的水稻进行收购。“我们以2.3元/斤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收购,这样的价格比市场价要高。”黄兴建说。

寨沟村村民在水田里插秧,朱鹮从上空飞过。杨宁摄

“全村现有380亩水田,加上一些旱地,总共有500亩,合作社全部流转了,”张善红说,以前村民自己种,每亩最多只能挣200—300元,现在每亩流转费500元,村民还可以在合作社务工,还有务工费。

“以前种田,自己还要投入,每亩收入减去投入,就剩下几百元了。现在有了合作社以后,我们把田流转给了他们,不用种,每年还给流转费和分红。”寨沟村村民谢祖益向记者高兴的说。今年70多岁的谢祖益家里有三口人,儿子有残疾,孙女刚毕业。他将家里3.7亩水田流转给了合作社,每年流转费1850元,儿子平时就在合作社务工,去年务工收入9000多元,年底了合作社还有600元的分红,收入突破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近4000元。

朱鹮在稻田里捉泥鳅  杨宁摄

“今年计划栽种莲藕35亩,有机大米350亩,实行稻鱼共生,再放养些泥鳅、黄鳝。”黄兴建表示,合作社将依托寨沟朱鹮基地的生态、田园、自然等优势,发展高端民宿、田园康养稻田艺术、农耕文化、亲子体验、体验式消费,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田园综合体。

“我们也准备发展民宿,搞旅游,”张善红说,这几年随着来看朱鹮的游客多了,一些群众就看到了商机,开始试点做农家乐了。村民易炳春,家里是楼房,位置也好,陆续接待了一些游客。“易炳春说,今年再打一年工,挣点钱,明年回来,把房子收拾一下,准备开农家乐。”张善红介绍说。

寨沟秋景   杨宁摄

对于寨沟村下一步发展,“村上被镇上确定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加上国宝朱鹮、党性教育基地、十八丈瀑布,”谈到村上的发展和未来,张善红胸有成竹地说,我们将依托这些资源,大力发展康养旅游,发展民宿,真正把村上的旅游产业发展起来。(记者  谭海波  李兵  程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