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新闻网讯(通讯员 李兵  曾宜玖)“感觉又回到了大集体,回到了生产队,我干的很高兴”贫困户何佑青一边熟练的砍着高粱穗子一边的笑着说。
     今年54岁的何佑青,是宁陕县龙王镇中华村的贫困户,家里6口人,儿子常年在外务工,丈夫和儿媳身体都不太好不能从事过重的体力劳动,两个孙儿需要照顾,沉重的家庭负担都落在自己和儿子身上,因此,她家被评为贫困户。今年,村上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后,在需要人员干活时,村里考虑到她家的情况,优先选用她。上半年,她通过务工就挣到了务工费5400元。

     何佑青口中说的“生产队”,就是中华村成立的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中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要想让群众脱贫致富,只有发展产业。”村主任黄修才介绍到,中华村有贫困人口65户114人,过去村民主要靠种玉米、山田水稻为生,经济结构单一,产量也低,经济效益也不好,辛苦一年挣不来几个钱,找到一个长效的致富产业,改变目前的经济结构,是全村人的期盼。今年三月,在市上帮扶部门和镇上的指导支持下,通过到相邻的新场镇参观考察,村上决定种辣椒,发展辣椒产业,也为了带动大家,成立了中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并吸收全村群众加入。
      合作社开始流转了200多亩土地,但是,有些村民对这个产业不看好,退出了合作社,改种其它作物了,“现在合作社有100多亩,都种辣椒,同时,还发展了种高粱。”村委会主任黄修才告诉记者,种高粱是为了烤酒,村上原来就有烤酒的习惯,我们在找产业过程中,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市上的帮扶部门,他们也大力支持,还帮我们找来了技师,现在烤酒厂已经在建了,酒曲也备好了,“再过两个月,烤的酒就能出来了。”
       对于流转的土地,合作社按照300元/亩的价格给流转费。同时,在辣椒、高粱的种植、采收过程中,合作社还需要劳力,村上就优先考虑贫困户,“我们采取的是记工分,就按原来的生产队一样,一个小时是一个工分,一个工分10块钱。”黄修才说。
     村上成立了经济合作组织,让58岁的陈贤定很是高兴,让他在挣了钱的同时,还能照顾自己的老伴。陈贤定告诉笔者,他11岁就在大集体挣工分,以前生产队干多干少都一个样,所以没有积极性,现在干得多挣的多,是自己把自己逼得紧,上半年做了40天,一天做10个小时,算下来就是400个工分,能挣到4000元,年底了还有分红。
    “在合作社长期务工的贫困户就有17人,”黄修才告诉笔者,上半年,光给发务工费就达12万元,作为村干部,他自己把私人的面包车都拿出作为合作社的“公车”,拉人、拉肥料,但是,是义务参加,不计工分,不拿钱。
       据了解,今年以来,中华村以产业发展为抓手,做到因户施策,实现了产业全覆盖。种植高粱200亩,泰国米椒100亩,发展养殖大户6户,养牛30芋头,养猪300余头,养羊300余只,养鸡1000余只,成立两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辐射贫困户110余户。
      关于下一步发展,黄修才说,“明年准备把辣椒面积在发展大一些,直接与重庆的公司合作,在我们村上建立基地。高粱酒的销量要是可行,这个产业也是可以扩大规模的。”